界面新闻记者|马悦然
征求意见稿发布四个月后,新型储能发展行动方案正式版出炉。
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
这是工信部牵头发布的首个新型储能供给侧政策文件。内容涵盖鼓励技术创新、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拓宽应用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推动高水平“走出去”等多个方面。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李臻对界面新闻表示,正式文件由工信部牵头,联合八部门共同发布,对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对比征求意见稿,在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区域协同、安全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地深化,将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上述文件对于加持储能市场热度、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对界面新闻表示。
界面新闻注意到,《行动方案》正式版和11月6日发布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相比,内容发生了微调。
其中一大区别在于,正式版文件在总体要求强化了市场和政府的协调作用。
《行动方案》明确要求,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深化新型储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强大动能。
总体要求中还提出,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健全产业政策体系, 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相互补充的发展格局。
同时,要求坚持有效供给与扩大需求相结合,推动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释放新型储能市场发展潜力。
此外,《行动方案》正式版对规范行业秩序提出了更为详实的内容,产业发展规划更为明确;在技术创新及安全性上提出了新要求;在应用部分增加了构网型储能相关内容;在国际合作、知识产权、人才培育等方面表述更为细致。
其中,《行动方案》要求,到2027年,国内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产业体系方面,《行动方案》表示,新型储能制造业规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3-5家。产业主体集中、区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标准体系和市场机制更加健全。
相较于《意见稿》,《行动方案》正式版加强了对产业布局的合理引导。文件要求,加强锂电池等产能监测预警,防范盲目投资和无序发展风险。组织开展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引导企业把握发展节奏,结合区域内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情况,合理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有序部署产业规模。
在科学谋划产业布局部分,在《意见稿》中的“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聚焦新型储能领域”基础上,增加了“呼包鄂地区、海峡两岸”等具体区域。
在李臻看来,储能技术及产业链条较长,各地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不同,优势不同,做好产业协同、区域协同,有助于整合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资源,减少资源浪费,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在正式版《行动方案》中,储能产品的安全性上新增强调“模块级精准消防”。其指出,围绕新型储能系统生产制造、运行维护、回收利用全生 命周期,构建本征安全、主动预警、高效防护、安全应用等多维度技术体系。
《行动方案》更加突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例如,正式版文件中新增了“鼓励新型储能领域探索专利池等运营模式,协同提升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水平,推进产业强链增效。”的表述。
该文件还指出,研究支持专利和标准协同发展创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在“走出去”部分,《行动方案》相比《意见稿》新增了“积极参与新型储能国际标准制修订”的表述。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储能国际标准交流合作,提升新型储能标准国际化水平。
在正式《行动方案》中,还将原《意见稿》中的“优化市场环境”部分表述改为了“规范行业秩序”。
《行动方案》表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推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锂电池行业规范管理,落实新型储能企业产品质量 主体责任,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新型储能产品质量监督。
“加强对专利侵权、市场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预防和惩治,化解行业“内卷”现象,维护健康公平市场环境。”《行动方案》要求。
此外,在推进电源和电网侧储能应用中,《行动方案》增加了构网型储能相关内容,提出鼓励新型储能以独立储能主体参与电力市场,加快推动构网型储能应用。
构网型储能系统指构建并维持输出电压和频率,以电压源特性运行,主动支撑电网的储能系统,能够增强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与意见稿一致,《行动方案》强调多元化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并提及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后者出现在去年的意见稿中时,是国家部门首次提出该说法。
李臻认为,长时储能具有长时间的充放电循环能力,能够实现日内长时、跨天、跨周、跨月乃至跨季节的电力调节,随着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的增加,长时储能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长时储能涵盖了多种技术路线,每种技术都有其独特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优化。
刘勇也对界面新闻表示,多元化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的在功率、时长、响应速度等特性方面各不相同,结合高安全、人工智能和碳足迹要求,需要积极引导新型储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具有调峰、调频、备用容量、平滑出力、缓解电网阻塞等功能,对改善新能源电源的系统友好性、改善负荷需求特性、推动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目前,新型储能是整个储能板块关注的焦点。
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首超百吉瓦,达到137.9 GW。其中,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 GW/184.2 GWh,功率/能量规模同比增长126.5%/147.5%。
去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43.7 GW/109.8 GWh,同比增长103%/136%。
2024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投运项目数量同比增长182%,百兆瓦级项目数量增速明显,180余个项目投运,同比增长67%。新增项目中,2-4h项目数最多,其次是4h以上项目,同比增长45%。
上述《行动方案》发布后,也在资本市场掀起热潮。2月18日,储能相关概念股走强,个股中,杉杉股份(600884.SH)涨停,先导智能(300450.SZ)上涨9.59%,天宏锂电(873152.BJ)上涨8.93%,派能科技(688063.SH)上涨7.26%,鹏辉能源(300438.SZ)、杭可科技(688006.SH)等股涨超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