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近日汕头召开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会,坚决打好“三年初见成效”攻坚战,推动形成系列标志性成果。即日起,《南方日报·汕头观察》、南方+推出“‘百千万工程’一线攻坚记”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聚焦基层一线系列攻坚行动及创新做法,展示当地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火热实践。敬请垂注!
“村里现在鸟语花香,生活过得称心。”“书记带着大家一起整治人居环境。”4月21日,在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三组片,89岁的村民秦莲娟和老姐妹们在榕树下述说着村里最近的新变化。
老旧猪舍被全面拆除了、房前屋后种上玫瑰月季、休闲公园新增儿童游乐设施……短短一个月时间,后溪村发生了许多喜人的变化,让群众幸福“触手可及”。后溪村的改头换面,正是澄海区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全力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一个生动缩影。
生机勃勃的四月,在澄海广袤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乡村,成为开年后最火热的景象。近段时间以来,澄海区把全域示范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体现“百千万工程”工作成效的一项重点任务,谋划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从3月21日开始至6月底前,用100天时间,锚定全域城乡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任务,聚焦城乡环境、道路保洁、农贸市场、交通秩序、水体管养、风貌提升等重点领域,全力整治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增强群众幸福感。
重点攻坚多线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巡查成为每天首件事
“乡村产业振兴任重道远,基层治理千头万绪,为什么现在基层天天‘捡垃圾’‘拾烂屋’‘种花种树’?”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目标中明确提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不仅涵盖农村住房、水、电、路、气、教育及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基本生活条件改善,还包括垃圾和污水处理、流域治理、厕改、面源污染治理等村庄环境整治,以及乡村旅游和文化娱乐等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更是自然、社会和人文的综合整治和优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好的环境每个人都在享受,坏的环境每个人都要遭罪。”在推进会上,澄海区委书记指出,塑造良好的城乡环境风貌,最直接反映“百千万工程”的成效,也是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最基础最有效的一项工作。要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环境风貌整治这一关非过不可。
上窖社区古榕树、各姓氏宗祠祖屋保护较好,历史底蕴深厚。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如何抓?澄海区梳理出了十个重点,为基层指明了方向。分别为:全面清理垃圾杂物、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主要干道沿途卫生环境整治、开展沟渠水体环境整治、强化农贸市场管理、深化交通秩序管理、开展撂荒耕地整治、推进“三线”“六乱”整治、推动“五边”“四旁”绿化提升、推进“门前三包”整治。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如今每天上班时“两委”干部先到本人责任网格巡查,已成为澄海很多村(社区)的习惯。
“我们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巡查,发现一处清理一处,做到清存量、无增量。”隆都镇党委副书记潘炳城介绍,隆都镇以“脏乱差”问题为攻坚重点,统筹调配工程机械与人力队伍,组建专项整治专班深入街巷一线,采取“逐街过筛、逐巷销号”的精细化排查模式。作业现场,钩机、铲车等大型机械设备高效运转,对沟渠内的淤泥杂物、田间地头的生产废弃物以及大件生活垃圾进行全量清运;同步开展违章建筑专项拆除行动,针对危旧房、废弃杂物棚、旧猪圈、残破墙体、违规户外广告实施“地毯式”拆除。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隆都镇通过人机协同作业、多线同步推进的工作机制,有序推动辖区环境实现从“痛点”到“亮点”的品质跃升。
隆都镇后溪村房前屋后新增许多小花园。
在航拍过程中,无人机对卫生死角、视野盲区进行全面巡查。借助遥控拍照和精准定位功能,哪怕是极隐蔽的垃圾点,也能被精准锁定,让环境问题无处“藏身”。
航拍情况通报、督查情况笔记、整改措施及成效……在隆都镇,镇“两委”班子成员拿出手机里的工作群向记者介绍,每一天密集的图片和笔记,是近期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扑下身子动真碰硬建立健全“大督查”工作机制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打“攻坚战”,更需要做好“人”的文章。
为了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澄海区建立起常态巡查督导机制,由区委主要领导带头,每周用4个半天,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直和驻澄各单位领导班子每周用2个半天,到挂钩镇(街道)和责任村(社区)巡查督导;镇(街道)书记每周用一半时间到一线督导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与此同时,澄海区建立健全“大督查”工作机制,定期组织督查,对督查发现工作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发出整改通知书,要求限期予以整改。
上窖社区随处可见一些用心的小设计。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相适应,也要同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遵循实事求是、群众乐于接受的原则,根据不同村落和村民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整改模式。
为此,澄海区建立起项目库谋划机制。统筹央企助力、深圳对口帮扶、“双百行动”等资源力量,推动中铁建在建的第一二批项目加快建设。要求各镇(街道)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合理谋划项目,借助各种资源,集中推进一批素土路面硬底化、黑臭水体整治、建筑外立面风貌管控提升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补齐城乡面貌的短板。
澄海区要求,镇村干部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作为“一线施工队长”和“领头雁”,要扑下身子、动真碰硬,积极主动查摆问题,落实整改,整改结束还要常常“回头看”,力争在短时间内干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实现全区城乡风貌明显改善。
公安交警部门,上下班高峰期,最大限度将警力下沉路面;区卫生强区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全区各单位开展以防蚊灭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大扫除统一行动;区城管局每天上午8时至晚上10时,对南门头周边、益华园市场周边、中山南路工商大楼周边、澄华路上埭路段进行重点整治……
动起来的不仅仅是在乡镇,澄海全区各职能部门纷纷响应,铆足劲要当“优等生”。
作为开展沟渠水体环境整治的牵头单位,近期,汕头市生态环境局澄海分局对全域排查水体,明确水体“底数”。
“近阶段以来,我局出动工作人员120人次,排查水体569条,进一步摸清黑臭水体底数。”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汕头市黑臭水体全域排查整治工作方案》要求,该局坚持“边排查、边核查、边整治”工作原则,坚持问题导向,覆盖全区11个镇(街道)全面开展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对已完成整治但出现返黑返臭水体发函督促整治责任单位,要求立即开展整改。对已完成整治的19条农村黑臭水体,委托项目运维单位和水质监测单位做好整治项目运维和水体水质监测工作,该局每月不定时进行督导,确保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不返黑返臭,切实提升农村水生态环境。
政府主导全民共治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一条古驿道横贯东西,古榕树、各姓氏宗祠祖屋保护较好,历史底蕴深厚。漫步在上窖社区,社区道路干净整洁,家在绿中,人在景中,如此诗意的画面让人心旷神怡。
“以前又臭蚊虫又多,天一热门窗都不敢开,哪像现在,晚上坐到10点还不想进屋。”上窖社区的居民姚泽民坦言,以前上窖村的村容村貌可不是这样,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姚厝池原本是一个臭水池,住在周边的村民苦不堪言,经过改造后环境美观整洁,还建设了池围,装了彩灯,每天都有很多村民来这里休闲散步。
姚厝池原本是一个臭水池,改造后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场所。 南方+ 郑淼鑫 拍摄
姚厝池的变化只是上窖社区近年来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之一。近年来,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上窖社区人居环境整治让人眼前一亮。“人居环境整治,关键是‘用心’二字。”上窖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少林说,人居环境整治,该社区一直在进行中。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他个人觉得还是不够。
事实上,上窖社区外来人口多,人员流动大,管理起来并不容易。采访途中,遇到一名居民手拉起垃圾桶的盖子丢垃圾。见到如此一幕,黄少林有感而发:“以前很多人丢垃圾不会碰垃圾桶,现在这样的行为就是转变。”
人居环境整治,“整”是一时的,“管”才能长久。
群众现阶段的素质是需要通过“管”来提升的,当前的环境问题存在“破窗效应”,一些小的破坏环境行为或不良现象如果没有被及时纠正,其他人可能会看到并模仿这些行为,从而导致更多更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进而引发连锁反应。
强化对群众日常行为的管理,维护日常环境整洁有序尤为重要。
在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澄海区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构建起全民参与的治理格局。通过发放人居环境整治倡议书,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开展“敲门行动”,通过逐户走访、面对面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人居环境整治对提升生活品质、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推动大家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这种“整治+宣传”双轮驱动的方式,有效提升了群众对整治工作的认同感和支持度,让环境整治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如今,随着“百日攻坚”行动的推进,澄海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
“这些猪舍是刚拆的,这里到时候要全部清掉,裸露的排水沟要全部盖起来……”在后溪村三组片,后溪村第三党支部书记金卓满带着记者穿梭在农房小巷,边走边介绍接下来的工作思路。沿途许多新的小花园内,一朵朵鲜花开得格外娇艳。“我们清完垃圾,见缝插绿。三五棵都可以。我们负责种,群众负责养。”金卓满笑着说。
“我天天浇水,细心呵护,过段时间,家门口的花到时候一定是最好看的。”“那我也不能掉队,我一定不输你们。”……夕阳西下,后溪村三组片的榕树下,留下来一群奶奶爽朗的笑声。
■一线案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前美经验”
“老陈啊!出来干活了,走得慢大家都干完了。”左手扛着锄头,右手抓着镰刀,4月20日清晨5时,62岁的陈南潮又一次挨家挨户呼喊着老朋友们,开始了义务卫生劳动。
陈南潮是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第五党支部书记、第十三村民小组组长,每个月20日,他都会组织片区村民群众一起开展村“卫生日”活动,动员党员群众齐参与,一起清除房前屋后、背街小巷等卫生死角,为树木除草施肥。“我们从小在这长大,乡里就是自己的家啊!”陈南潮说,打扫、美化自己的“家”是应该的,作为党员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
前美村是潮汕地区著名的古村落,当地陈慈黉故居等古迹得到良好的活化保护,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前往参观游览。近年来,该村持续加强村民小组党建工作,推动14个村民小组成立单独或联合党支部,实现每个村民小组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前美村把解决环境卫生问题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认真落实环卫新体制、垃圾袋装化、定期上门收集等行之有效的措施,购置自动扫地车并落实专人管理,做到定期清理卫生死角;落实保洁队做好垃圾上门收集、转运工作,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在此基础上,自2016年4月开始,前美村就把每月20日定为全村志愿卫生清洁活动日。通过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全村村民自愿参加,使原来的“干部做、群众看”转变为“群众做、干部管”。
“每到卫生日的前一晚,村里就有很多小孩和爷爷奶奶说,第二天早起记得叫他们起床,他们要跟着爷爷奶奶一起劳动。”陈南潮说,“保持环境整洁,建设绿美家园,迎接八方来客”已成为全体村民的共识。
此后,前美村又将全村分为14个片区,落实各片区责任,由各片区自行组织人力整治人居环境,并落实村“两委”干部分片挂钩,统一协调工作。在资金方面,村出资一部分,其余部分由各片发动在外乡亲、村民捐资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做到“花少钱、办多事、时间短、效率高”。
“很多在外居住的人,每月卫生清洁活动日都会定时回到村里打扫卫生。还有很多村里的年轻人自发清扫村道。自从村里人居环境提升以来,大家对村内环境都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和自主意识。”陈南潮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何让农民成为主要参与者,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提升整治效果的精准性?
前美村除了舆论宣传教育,提升农户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正确认识外,更多是借助基层党组织、村民小组等力量,动员村民积极参加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提高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有能力、有资格的群众成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执行者和监督者。
前美村的做法具有前瞻性和可复制性。目前,在隆都,已经有不少村居学习“前美经验”,细化加强村民小组党建工作责任清单,推动扩大村民小组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构建“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党员群众共商共治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神经末梢”,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坚强保证。
文:南方+记者 郑淼鑫 通讯员 澄宣
图:南方+记者 郑淼鑫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郑淼鑫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