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如今,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体感受,常根据自身情感状态选择不同的服务或产品,情绪消费成为消费市场的新热点。然而,这一新兴消费趋势背后,隐藏着一些值得警惕的风险。对此,要理性看待情绪消费,推动这一新兴领域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支持模式。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情绪消费”正成为年轻人纾解焦虑的新出口。从虚拟陪伴到潮玩手办,从定制化哄睡服务到情感疗愈课程,商家以情绪价值为卖点,精准击中年轻人对情感慰藉的渴求。
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物质消费带来的多巴胺刺激无法替代真实的情感联结,过度依赖反而可能加剧内心空虚。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部分用户为虚拟服务月均消费超千元,却坦言“越买越孤独”。更需警惕的是,情绪消费可能沦为收割的利器。如,利用大数据编织“情绪茧房”,通过算法推荐不断强化用户的消费依赖;网红博主以“情绪自由”为名鼓吹超前消费,将焦虑包装成需要不断购买的商品;甚至部分平台以软色情、虚假服务设置消费陷阱,收割用户情感与钱包……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值得正视。
让情绪消费回归正轨,关键要建立清晰的消费边界。年轻人应提升情感素养,建立对消费主义的清醒认知,通过运动、社交、艺术创作等积极方式充实精神世界。政府部门需完善行业标准,加强对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营销行为的监管,斩断灰色产业链。社会更应营造温暖包容的环境,为年轻人提供真实可触的情感支持。
情绪消费本身并无原罪,但不能成为逃避现实的麻醉剂。真正的精神满足需要主动构建,而非被动购买。年轻人唯有在消费与自省之间找到平衡,在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才能让情绪消费真正服务于情感需求,成为滋养心灵的清泉。(作者单位:湖北省嘉鱼县政协)